订阅话题,阅读精文

点击岐黄明师→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常见病证的诊断、治疗与舌象变化脾胃病证候与舌象

(1)胃脘痛;脾虚气滞证

陈某,女,60岁。

初诊时间:

年11月3日(图3-)。

主诉:胃脘闷胀疼痛,反复发作1月余。

现病史:近1个月胃脘胀闷不适,餐后1小时左右胃脘隐痛,伴反酸。现症见畏寒肢冷,时感头晕。纳差,大便不畅,便溏时作。寐尚可。脉细弱。

图3- 首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暗红,舌质有裂纹,苔色白,苔质偏腻。

中医诊断:胃脘痛;脾阳不振、胃脘气滞证。

治则治法:健脾温阳,理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2周。

复诊时间:

年11月17日(图3-)。

复诊症状:服药后,胃脘闷胀疼痛好转,偶有胃脘不适,食欲增进,大便基本正常,偶有溏薄,寐可。脉细。

图3- 二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渐常,淡红润泽,裂纹缓解,舌苔渐化为薄白。

治则治法:温阳益胃,理气消食。

方药:原方加减,方药略。

(2)胃脘痛;气滞痰瘀证

沙某,女,43岁。

初诊时间:

年11月17日(图3-)。

主诉:胃脘阵发疼痛,反复3个月。

现病史:胃脘阵发疼痛,晨起伴胁肋胀痛,无呕吐吞酸,无胸闷心痛,口不干渴。纳可,大便成形,日行一次。寐欠安,偶有心烦、情绪不佳。唇色淡紫。脉象左弦右细。

图3- 首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质淡紫,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腻。

中医诊断:胃脘痛;气滞血瘀、痰湿中阻证。

治则治法:行气化浊,活血化瘀。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2周。

复诊时间:

年12月8日(图3-)。

复诊症状:患者自述服药后脘痛症状明显改善,但左上腹仍偶有不适,心烦仍时作。寐渐安,纳可,便调。脉细缓。

图3- 二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已由淡紫转为淡红,舌苔厚腻已化,逐渐转薄。

治则治法: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改服中成药,遂予丹参片活血化瘀,逍遥丸健脾疏肝,香砂养胃丸益气健脾。嘱患者常服,健脾活血,改善瘀血体质。

(3)浅表萎缩性胃炎;胃痞;气虚血瘀证

毛某,女,66岁。

初诊时间:年12月22日(图3-)。

主诉:胃脘闷胀伴消化不良3月余。

现病史:患者年9月因胃脘不适至消化科就诊,胃镜检查示: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幽门螺杆菌(+),活检病理示:胃窦部黏膜浅表性炎。现症见:时有胃脘闷胀不适,伴嗳气,胃纳欠佳。无胃脘疼痛,无呕吐反酸。口干,大便质干,夜寐欠佳,时服西药安眠。脉细涩。

图3- 首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淡白,舌尖部少量瘀点,舌质偏胖,轻度齿痕,舌苔白腻微厚。

西医诊断:浅表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痞;气虚血瘀证。

治则治法:健脾行气,通阳活血。

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四物汤加减,2周。

复诊时间:

年1月12日(图3-)。

复诊症状:胃脘闷胀明显好转,纳尚可,大便调,夜寐改善。脉细。

图3- 二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渐常,色淡红,舌苔薄白。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通阳化气。

方药:续用前方加减,2周。

(4)腹痛;脾虚湿困、痰瘀互结证

徐某,男,50岁。

初诊时间:

年5月19日(图3-)。

主诉:排便腹痛2周。

现病史:患者近2周每排便时腹痛,大便日行2~3次,便质溏薄,畏寒,神疲乏力,白日困倦,四肢困重,下肢酸痛,纳可,寐安,小便调。脉浮缓无力。

图3- 首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暗红,尖边青紫,舌苔黄白间杂,厚而燥腻。

中医诊断:腹痛;脾虚湿困、痰瘀互结证。

治则治法:健脾温阳,活血化湿。

方药:

熟附片12g桂枝18g干姜9g细辛6g补骨脂12g党参20g白术12g茯苓30g

蜜炙甘草12g皂角刺12g丹参30g黄连9g7剂

二诊时间:

年5月26日(图3-)。

复诊症状:疲劳、四肢困重、双下肢酸痛均明显好转。排便前仍有腹痛,较前轻缓,大便日行1~2次,便质溏薄。畏寒,口苦。纳可,寐安,小便调。脉濡数。

图3- 二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渐红润明亮,青紫亦缓,舌苔黄厚腻亦减。

治则治法:健脾温阳,活血化湿。

方药:

熟附片18g党参30g蜜炙甘草9g丹参15g禹余粮15g桂枝18g补骨脂9g

白术15g皂角刺15g黄连6g黄芩炭9g干姜9g补骨脂6g茯苓15g赤石脂15g

厚朴9g

三诊时间:

年6月2日(图3-)。

复诊症状:症状明显好转,便前腹痛、口干口苦、四肢无力等症已解。现纳谷一般,大便日行1~2次,偶有溏薄,小便调,夜寐可。脉濡缓。

图3- 三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淡紫,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苔色白,苔质中根部厚腻。

西医诊断:胆囊切除术后。

中医诊断:腹胀;肝胆湿热、脾虚血瘀证。

治则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健脾。

方药:

黄连9g青蒿12g知母12g丹参30g当归15g柴胡15g郁金18g枳实15g

枳壳15g陈皮12g大黄炭9g炒白术15g党参15g茯苓15g甘草9g干姜6g

7剂

舌象特征:舌色淡红,舌边有瘀斑,黄腻苔已祛,苔色白润,苔质微厚腻。

治则治法:健脾活血化湿。

方药:

桂枝18g补骨脂15g茯苓15g法半夏12g厚朴9g当归15g白术15g干姜3g

党参30g炙甘草9g黄连6g黄芩炭9g甘草9g生鸡内金12g皂角刺12g

7剂

(5)腹胀;肝胆湿热证

戴某,男,52岁。

初诊时间:

年3月30日(图3-)。

主诉:腹胀3年。

现病史:胆囊切除术后3年余,现症见:腹胀,胁肋不适,口气重浊,大便溏薄,头身困倦,头胀,手足麻木,颈部酸痛,唇色青紫。血压:/88mmHg。脉弦数。

图3- 首诊舌象

二诊时间:

年4月6日(图3-)。

复诊症状:服药后症状改善,腹胀缓解,大便尚可。口唇青紫。脉弦数。

图3- 二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淡白,舌质胖大有齿痕,苔色白,厚苔渐化,根部仍厚腻。

治则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活血。

方药:

党参15g茯苓15g丹参30g当归15g柴胡15g郁金18g大黄炭9g白术15g木香9g黄连9g厚朴12g蜈蚣2条甘草9g干姜6g皂角刺15g黄芩炭18g

14剂

三诊时间:

年4月27日(图3-)。

复诊症状:症状进一步缓解,口气已减,偶感腹胀、手指麻木,大便常。唇色淡紫。脉虚弦。

图3- 三诊舌象

舌象特征:唇舌色淡白,舌质有齿痕,苔色白,苔质根部稍厚腻。

治则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活血。

方药:

川芎30g丹参30g当归15g柴胡12g桂枝18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30g黄连9g枳实15g豆蔻6g木香9g皂角刺15g黄芩炭18g甘草9g

14剂

(6)慢性胃炎;胃脘痛;湿热中阻证

董某,女,52岁。

初诊时间:

年11月15日(图3-)。

主诉:胃脘痛2年。

现病史:胃脘痛反复发作2年,经常嘈杂嗳气,进食饱胀痛甚。饱食后胃脘灼痛加剧嗳腐、泛吐酸苦,口干苦而黏。大便已3日未解,腹胀,矢气秽臭,夜寐不安。脉象弦滑。

图3- 首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红,舌尖起刺,舌苔黄厚腻,舌根部垢浊。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肠食滞,湿热中阻。

方药:小承气汤合平胃散加减,2周。

复诊时间:

年11月29日(图3-)。

药后积滞已消,湿热始化,腑气畅通,腹满顿消,饮食少思,口中黏腻,小便黄浊,脉弦。

图3- 二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红,舌苔较前洁净,黄苔转淡,呈淡黄腻苔。

方药:三黄泻心汤合平胃散加减,2周。

三诊时间:

年12月13日(图3-)。

二周后,脘腹部胀痛已除,嗳气反酸减少,胃纳已常,大便日行。

图3- 三诊舌象

舌象特征:舌色已转淡红,黏腻苔已化,舌中仅有少量黄苔。

方药:续用原方加减,2周。

中医舌诊: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图解(3)

中医舌诊: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图解(2)

中医舌诊: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图解(4)

加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udancan.com/gsdscf/1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