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魏说道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简介山东琴书,是山东地区传统曲艺品种之一,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发源地: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这名字好)。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年5月20日,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Ⅴ—21。 历史渊源“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郓(yùn)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新修《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已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从雍正十三年算起,山东琴书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山东琴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早期-文人自娱,中期-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小曲子(早期山东琴书)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据传单(shan)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这才是高雅)。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喜欢《白蛇传》的朋友们可以找来听一听);《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持久的艺术永远是接地气的!)。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日“玩局”。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的农术十分盛行。这时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时的书词尚文采、注意音乐性的特点。其演出虽以娱爱为目的,但重在比赛唱腔的优美、曲牌多寡,以及乐器演奏技巧的高低,还有浓重的文人雅士弹唱抒怀的情趣,少有江湖气。随着“小曲子”在民间流传日盛,渐由业余玩局变为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这演唱性质变化了,曲子内容也就更亲近群众,唱词更通俗易懂,风格也趋于活泼质朴。 逐渐琴书由鲁西南农村进入了运河漕运重镇——济宁,并陆续传入邻近的徐州、商丘、开封等地。一时间,济宁的土山、运河岸成为琴书名家荟萃之地,并扩大影响,遍及山东各地。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遂称为“南路琴书”。艺术特色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最为常用(让小编想到了《老九门》,别介意,小编是融会贯通,联想能力极强),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和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代表节目长篇:《白蛇传》、《秋江》,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新时期作品:《水漫金山》、《盗灵芝》、《大林还家》……(姚忠贤、罗晓静表演) 传承意义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如今它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急需加以保护和扶持。在璧人看来呢,一种艺术有它自己形式的局限性,而随着现代人观念和艺术喜好的变化,像山东琴书这类传统曲艺已远远被主流抛弃。一种观点是,事物的衰落消逝有其必然的原因,不必太过在意;另一种观点呢,则是随着这些“老玩意儿”的消失,中国许多包含其中的文明与思想(或许还有更多的一些东西)也将丢失,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我们当挽救。来源: 同乐相声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udancan.com/gsdscf/2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90本自然好书,美丽中国,天地在心
- 下一篇文章: 第264期宜兴八面来风堂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