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细胞癌
摘要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和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细胞癌(肝癌)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2医院收治的60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RFA组和手术切除组(切除组),每组各30例。其中RFA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6岁,中位年龄59岁。切除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7~71岁,中位年龄57岁。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RF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0±12)min、(24±10)ml、(8.7±1.7)d,明显低于切除组的(±31)min、(±)ml、(16.1±2.6)d(t=-6.,-6.,-12.;P0.05)。RFA组围手术期ALT、AST最大差值分别为(90±24)、(66±18)U/L,明显低于切除组的(±35)、(±34)U/L(t=-6.,-6.;P0.05)。RFA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63%、43%,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83%、63%;切除组相应为87%、70%、50%和97%、87%、70%。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P0.05)。 结论对于直径≤3cm的小肝癌,RFA治疗安全、有效、微创、经济,可获得与手术切除相近的疗效。 肝细胞癌(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全球第5位,病死率居第2位[1]。手术切除为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其疗效得到大家一致认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多元化的治疗策略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向,尤其是以射频消融(RFA)等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方案在肝癌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比较RFA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疗效,旨在为小肝癌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2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0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初发性肝癌首次治疗;肝癌单发肿瘤直径≤3cm,或肿瘤数目≤2个,最大直径≤3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经病理学或相关辅助检查确诊。排除标准:明显血管浸润、癌栓形成及淋巴结转移;术前、术后至复发前进行放、化疗;合并心、肺、肾等其他疾病不适合RFA治疗或手术切除。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RFA组和手术切除组(切除组),每组各30例。其中RFA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6岁,中位年龄59岁。切除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7~71岁,中位年龄5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 二、操作方法 切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开腹肝切除术,其中包含局部肝切除术以及肝段、肝叶切除术。RFA组患者接受经皮或开腹RFA治疗,采用经皮RFA的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或CT的引导将电极针刺入肝肿瘤内部,打开电极对患者进行RFA治疗;采用开腹RFA的患者则在全身麻醉下经术中彩超引导RFA治疗,消融的范围包含肿瘤及其周边0.5~1.0cm的肝组织,消融结束退针时均行针道消融。术后通过CT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增强CT可见低密度灶扩大且动脉期无强化。 三、研究内容 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变化、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2.生存分析: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定期复查肿瘤标记物、CT等项目,观察术后肿瘤复发及肝内新发转移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随访截止日期为年10月31日或失访、死亡。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RF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0±12)min、(24±10)ml、(8.7±1.7)d,明显低于切除组的(±31)min、(±)ml、(16.1±2.6)d(t=-6.,-6.,-12.;P0.05)。RFA组围手术期ALT、AST最大差值分别为(90±24)、(66±18)U/L,明显低于切除组的(±35)、(±34)U/L(t=-6.,-6.;P0.05)。 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围手术期无发生死亡或严重并发症。RFA组中,1例患者因术后1周复查CT提示消融范围偏小而再次行RFA;5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其中1例行右侧胸腔穿刺引流;16例术后出现穿刺点及右上腹部疼痛,给予止痛对症治疗可缓解。切除组中,1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胸腔积液,其中3例出现右侧肺部炎症伴右侧胸腔积液,行胸腔穿刺引流;1例出现伤口感染,给予伤口换药处理;1例出现胆漏并发局限性腹膜炎,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给予止痛对症治疗可缓解。 二、生存分析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RFA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63%、43%,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83%、63%;切除组相应为87%、70%、50%和97%、87%、70%。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P0.05;图1)。 近十余年来RFA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肝癌的综合治疗,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相比于外科手术切除,RFA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重复性高、创伤小、恢复快、花费低等优点,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肝癌治疗方式[2-3]。 RFA是一种物理热消融技术,其治疗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kHz)通过针状电极与接地板在体内形成回路,交替电流的激发引起电极周围组织离子高频振动,相互碰撞摩擦产生热能,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蛋白质变性,从而导致组织不可逆凝固性坏死,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4]。RFA治疗能使电极的周围产生一个界限清楚的球形坏死区,从而使被此区覆盖的肿瘤细胞破坏死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早在年,RFA就已经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一般组织的消融[2]。年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和日本外科学会有关肝癌临床实践指南已确定RFA与手术切除、肝移植同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5]。目前有研究显示,对于小肝癌患者,RFA和手术切除治疗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Francica等[10]对例直径≤3cm单发小肝癌患者行RFA治疗,其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0%、64.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0%、41.8%。Yin和Lu[11]研究认为,对于直径≤3cm的小肝癌,完全消融率可达93%以上。Riaz等[12]则认为,对于直径≤2cm的小肝癌,完全消融率可达90%以上。甚至有人主张RFA可作为小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13-14]。然而,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对于小肝癌,手术切除在术后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RFA治疗[15-18]。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为小肝癌首次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死亡或严重并发症,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等指标对比发现,RFA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切除组,体现RFA治疗微创、安全、经济的特点。此外,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RFA治疗小肝癌的疗效与手术切除效果相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有报道显示,RFA组5年生存率可达55.0%~77.8%,5年复发率达54.8%~80.0%[16]。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精准肝切除理念的深入和肝切除技术的进步,或是由于肿瘤内部及周围血管引起的热沉降作用导致肿瘤局部消融温度偏低,肿瘤消融不完全[19-20]。 综上所述,对于直径≤3cm的小肝癌,RFA治疗安全、有效、微创、经济,可获得与手术切除相近的疗效,在掌握适应证及操作技巧的情况下,可作为其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刘猛,季节,李文奇.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细胞癌疗效比较[J/CD].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6(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udancan.com/gsdscf/7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院TAVR团队经典病例分
- 下一篇文章: 千年文化,泡脚养生,暖欣足浴包成分功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