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叮咬史”

我院感染科于近期陆续收治了几名以反复发热、全身乏力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在排除了新冠肺炎怀疑后,结合患者有“蜱虫叮咬史”及目前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经专家会诊后确定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CT影像表现之我见

我们发现,在此次收治的患者中,除去该疾病所具有的常规病变外,在对其肺部进行CT影像检查时出现了新的发病特点。(注意:肺部改变只存在于少数患者中,并非常规病变。)

肺部CT表现大致相同,双肺多发的斑片状,絮状密度增高影,合并胸腔积液,纵膈内见或未见肿大淋巴结。

图一

如图一:收治首日,左肺上叶片状,絮状致密影,周围见浸润影。纵膈内见肿大淋巴结,右侧胸腔积液。

图二

如图二:隔日复查,左肺上叶病灶变小,但其他肺野出现多发片状,絮状致密影。右侧胸腔积液增多。

图三

如图三:双肺肺野多发絮状致密影,胸腔少量积液。

经验总结

通过临床总结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引发的肺部炎症的CT表现主要为:双侧肺部受累,单侧少见,病情初期双侧肺下野点状,小片状,絮状密度增高影,有少量胸腔积液。病情中期(住院8-10天),双肺弥漫分布磨玻璃样及斑片状致密影,边界不清,病变多累及肺间质(如病例中支气管壁增厚),以双肺外带分布为主,胸腔积液增多。恢复期,病变范围缩小,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胸腔积液吸收,后期随访肺内纹理清晰,纤维化可吸收。

以上意见仅供学习参考

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应引起重视

那么,您最关心的问题来了,什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们又要如何预防呢?

“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并确认的一种病毒,该病毒引起的疾病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该病轻症患者多可自愈,重症患者常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蜱虫叮咬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怎样预防?

夏季闷热的天气、潮湿的环境、肥沃的绿植,为蜱虫以及其他蚊虫提供了更为舒适的栖息环境,所以,在树林、低矮灌木丛等处被虫类叮咬就更加防不胜防了。

在山区、丘陵、林区地带的居民、工作者,以及到这些地区户外旅行的游客,在劳动、旅游时,做好个人防护、有效防止虫类叮咬尤为重要。

1.应选择长衣长裤,尽量不要穿凉拖鞋;2.外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3.尽量少在阴湿的草丛、树林里久留;4.这个季节尽量避免坐卧在草地上。

万一被咬了怎么办?

如若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用力拉扯,以防其嘴上倒刺深入体内,正确的做法是先用酒精涂抹,再用镊子取出(记住不可用手直接触碰),医院处理伤口。

若在墙面或地面发现蜱虫,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酒精消毒。

如发现可疑症状,记得尽快就医

供稿:电诊科于德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udancan.com/gsdscf/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