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作者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这首二十字的小诗《苔》以及作者袁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却在春节这两天的微博和朋友圈里疯传,原因是在央视刚刚推出的大型诗词音乐文化栏目----《经典咏流传》中,有一段视频播放的是一位乡村老师梁俊和他所支教的大山里的一群孩子一起,在优美的吉他伴奏下,用最质朴无华的声音,把《苔》这首古诗改编的歌曲,通过这个舞台传遍神州的每个角落。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nbsp;当听完这首歌后,我们不仅为梁老师的支教故事而感动,因信念执著的梁老师,为山区,也为所有的孩子编写了最棒的教材;我们更为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而动容,正是这帮孩子,用其清脆的童声告诉世人,无论是山里山外,也无论是城里城外,生命的价值都会有绽放的那一刻。事实上这首歌也是写给我们所有人,因在芸芸众生之间,我们每一位都像“苔花”一样,平凡又尊贵。 或许从今以后,这首沉睡三百年的古诗而改编的歌曲,像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一样,成为另一首流行歌曲,歌曲的名字就叫《苔》。 听着这么励志的歌曲,我们有必要认识下这首诗的作者袁枚,袁枚是何许人呢? 简单地说,袁枚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牛人、一位大才子。比他长23岁的“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曾这样评价他:“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 袁牛人出身杭州,23岁为进士,被称为贾谊再世,但因满文成绩不佳,而出为县令,33岁辞官,到南京小仓山花三百两银子买下曹雪芹家的老宅——随园,随园原称江南织造园,也就是《红楼梦》笔下的大观园,然后袁牛人过着逍遥自在的退休生活,对外自称为随园主人。 更牛的是,他把这座随园的围墙全部拆了,任何人随时可以进园参观玩耍,就像现在的免费公园一样,因此每逢佳节,园内游人如织。袁枚还在门联上写着:“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也许逛大观园就是从他那时传开的。 说他是大才子不仅因为袁枚是一位诗人,一生写了无数诗歌,汇编成了一本《小仓山房诗文集》,他更是一位诗歌理论者,是性灵派理论的倡导者,号称“乾隆三大家”之一,更有意思的是,袁枚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写的《随园食单》是一部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等十四个方面。 在这本书籍里专门有一章叫茶酒单,从此文中发现,袁牛人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爱茶人。 因在这章节中他详细阐述了泡茶之水的重要性,提出“欲治好茶,先藏好水”的观点,也提出了如何用石灰来储存茶叶的方法,还介绍了茶水出汤的时间把握,建议“一滚便泡,一泡便饮”,文中鄙视吃熬茶,认为“其苦如药,其色如血”。 该章节中他还特别记录了对武夷岩茶认识的转变过程,从“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到“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的认识转变,到最后认为“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木乔”之定论,寥寥数言中隐含着一个颇有意思的茶旅故事。 上面这段话的故事背景是袁大才子在南京随园里逍遥自在了30余年后,到65岁那年便闲不住了,开始走出随园,遍览名山大川,如浙江的天台、雁荡、雪窦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而且嗜茶如命的他自然尝遍天下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了下来。 在所有去的地方中当然少不了福建武夷山,现在想来,袁牛人去武夷山应该和乾隆皇帝多少有点渊源关系。 众所周知,西湖龙井是乾隆皇帝的最爱,狮峰山脚下十八棵御茶的故事已家喻户晓。但很少人知道的的是,乾隆皇帝还喜好武夷岩茶,赞其: “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 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 出身杭州的袁大才子自然能够理解乾隆喜爱龙井之清香,并奉为上上茶之原因,但他到老还不能明白的是,乾隆皇帝为何御封武夷山的大红袍岩茶并对其不吝其词地赞美。 萌动的馋茶之心以及一生羁傲的性格使然,袁大才子对于御封的武夷岩茶,即使不喜欢,不理解也不会放过到原产地体验的机会,哪怕已经七十高龄,仍然在乾隆51年(年)的秋天过福建柘溪,经浦城县古楼乡进入崇安(今武夷山)。 他在自己编写的《随园食单.茶酒单》里是这样记载武夷之行:“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林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速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恰情悦性。” 自此袁牛人对于武夷岩茶的认识全面改观,认为“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而在民间的版本中更加生动地记录了袁大才子走访武夷山、品鉴武夷岩茶的详细经过,十分有趣,现摘录如下,与诸位共赏。 “袁枚来到(武夷山)幔亭峰、天游寺。住持闻知江浙着名文豪来到,十分高兴,亲出寺院迎接,以示敬慕。住持冲沏本寺的岩茶,斟盏献上,袁枚怕味苦,接了又随手放在茶几,含笑拜问:“茶圣陆羽的《茶经》为何没有提及武夷岩茶?蔡襄相的《茶录》记载武夷茶又有何据?”住持听后微微一笑,不作回答,起身再捧盏时,却吟诵了宋代林逋的一首茶诗:“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袁枚听诗后接盏而饮,顿觉茶味与前所饮的岩茶大不相同,虽有微苦但厚重,品第二口,喉咙甘味始来,再饮第三口,心田里感觉丝丝香甜而惊奇:“喝岩茶,要怀茶情茗感吗?”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武夷岩茶有没有岩韵,茶叶什么品种,什么样的焙火工艺和储藏方式以及如何泡茶的手法,都会影响到其口感,袁大才子此行应该已领略到武夷岩茶的真正魅力。 民间版本继续记录他的武夷之行: “第二天,袁枚顺道到止止庵,道长以庵里岩茶献上,慢品细咀间,对武夷岩茶的甘香格外亲切。他放下原先对武夷茶的偏见,对闽人《茶录》不再抱言过其实之嫌,虔诚问茶。道长坦诚而言:茶如人,地俗不同,饮法也不相同,茶的品种不一样,品茶方式也不一样。 继而漫游到天心永乐禅寺,袁枚读着禅房里明代胡潆的《夜宿天心》诗:“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如是,当方丈从禅房取小罐珍存的大红袍,沸水高冲入壶,献盏而上时,他先闻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品啜,立感通体舒畅。尝笫二盏时,便觉舌腭余甘,烦躁顿无更觉武夷岩茶既具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醇绵。再饮时,味厚韵长,心旷神怡。” 这段故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袁枚在武夷山的试茶经过,也从侧面体现了武夷正岩的岩骨花香、醇清韵美。袁大才子后在《试茶》一诗中写道: “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 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袁牛人对武夷岩茶的钟爱程度,真可谓七十方知武夷韵,茶我相忘新世界。诚然,只有置身其中,方能茶我两忘,从而真正进入一个茶的世界。 ?end? 编辑 沏盏茶编辑部 图 部分来自网络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沏盏茶 f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udancan.com/gsdsxz/2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时蔬小话写给一蔬一饭的情书一日一书
- 下一篇文章: 茶书网品茶馆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