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针一线绣出的美丽人生

赵君平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西和女子的巧,那就是“绣”。

绣,真是一个美好的字眼。

试想,夕阳下,一个娇美恬静的女子坐在窗前,手握银针,纤细白皙的手指起伏之间,那雪白的绸缎上就开出来一朵艳丽的牡丹,那该是何等美事呢?

刺绣在西和历史悠久,民间也叫“扎花”,多为妇女所做,又称“女红”。从事刺绣的女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绣娘”。西和县是伏羲生处、乞巧之乡,女儿们心灵手巧,从小就学习刺绣技艺,个个都是出色的绣娘。走在大街小巷,你都会看到,举凡人们的衣饰、烟袋、荷包、枕套、鞋帽、肚兜、门帘、壁挂等都用刺绣,在寺庙佛堂的神佛绣像、菩萨龙帐、宝盖旗幡以及戏装等方面也多有运用。

说起刺绣,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来。那就是西和县乞巧文化传承人,西和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负责人,长道镇大柳村刺绣协会会长,大柳村妇女主任——张芹。

张芹每年都会组织这里的姑娘乞巧,今年组织了个80人的乞巧团队。我知道她但是并不熟悉,所以决定要去采访她。

中秋节,料定她是在家的,我和张芹约好,去采访她。我到她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她刚吃完饭,女儿、女婿、儿子、儿媳一大家的都在家,其乐融融。她热情地招呼我进门,张罗着要给我重新做饭,我再三说明已经吃过饭了,她才忙着沏茶。屋子里站着一个小女孩十分可爱,随口问张芹是谁家的孩子,张芹说是她的外孙女。我惊讶的打量着这个其貌不扬的女人,她个子矮胖,烫着卷发,皮肤微红,有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今天穿了一件湖蓝的毛衫,衣服上绣着大朵的红牡丹,倒也显得清清爽爽。原来76年出生的她已经是做奶奶的人了。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你以貌取人,肯定想不到,张芹那双粗糙的大手,竟然能用五彩丝线绣出质朴美观的作品。

走进张芹的绣房,我惊讶的张大了眼睛。

我曾经到过苏州,见过苏州的刺绣,尤其是双面绣,两面看起来几乎一样平整,美观,竟然看不到一个线头。猫咪活灵活现,眼睛里的淘气都能读得出来。牡丹国色天香,跟绸缎上开出来的一样。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外行,一般看不出来那些作品是手工绣的,那些作品是机器绣出来的,只能从价格的天壤差别上区分一二。在张芹的绣房,我看到了层层码起来的枕头,就是一片花的海洋。这里的一件件小饰品都是一针一线绣起来的,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机器可以复制出这种绣品。

琳琅满目的枕头,看得人眼花缭乱。“枕顶”是张芹自己绘制的,有牡丹,兰草等一些常见的花卉,也有飞禽走兽图案,内容十分丰富。枕头的样式也是各不相同,有传统家居使用的方枕,沙发上放的抱枕,也有车上可以靠的车枕。我惊奇的问张芹怎么能想到做这些东西?张芹说天天做这些,脑子里常常想着,就自然而然做出来了。抱枕和车枕是自己构想创作出来的,也算是传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了创新。

除了枕头,还有很多精美的鞋垫,有“锦鸡穿牡丹”,有“喜鹊闹梅花”,其中有一双绣着两只蓝色的凤凰,很美。张芹说,在我们西和流传着一个习俗,就是在相亲的时候,女方要是相中了男方,就送给男方一双鞋垫,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鞋垫在一定程度上是定情信物,而凤求凰寓意好,所以这个图样的鞋垫很受外人的喜欢。

荷包,在我们西和作用也很广泛,比如端午节家长给孩子缝制荷包,里面装着五谷,让孩子背在背上以求吉祥如意。在这里看到的荷包也是各种各样,这里的挂饰也是刺绣协会的会员一针一线绣成的。

我好奇的问张芹,你怎样学会刺绣的?张芹笑着说:“我不识字,但是,打小我就是个心眼多的孩子。小时候,看到妈妈做鞋,自己就忍不住学着大人的样,用硬纸做成鞋垫,用黑线白线搭配着绣花,绣出的花儿也是有模有样。11岁的时候,就能给侄女做“抓岁”(满一岁)的鞋。有一回,村里一家人娶媳妇,我就拿着鞋帮绣牡丹花,还扎了几个绿叶,村子里的妇人娃娃如看星宿来,把我讲活了。从此都知道张家有个巧女子。”张芹边说边笑。

其实在西和,会做鞋垫绣枕头的女人很多,为何张芹的名气那么大呢?张芹针线活做得很好,又是个好裁缝,一直给村子里的人缝制衣服,闲下来的时候就做做枕头,鞋垫,谁家有结婚的姑娘就边送边卖,贴补家用。年,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芹绣的鞋垫枕头被大寨文化大院收藏,而且收藏的东西被外来的游客全部买走。这大大的鼓舞了张芹,她开始闲下来的时间召集村子里的妇女一起做起了绣品。

在赵逵夫教授等人的大力推介下,西和乞巧声名鹊起。随着西和乞巧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张芹的绣品也被带到了北京,走向了中国。

光凭自学已经满足不了张芹的求知欲,在县妇联的支持下,张芹到浙江义乌参加了刺绣培训,同时在兰州、武都、成县等地多次参加培训学习。张芹的刺绣技艺越来越好,她产生了带动更多的人致富的想法。年在妇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刺绣协会。

目前刺绣协会带动多个妇女在发家致富,这多人,除了大柳村还有周边其它村子里的人,但都是留守妇女,出门打不了工,平时带孩子,干农活,下雨天和晚上就在家绣枕头,贴补家用。本村的卢小卫是精准扶贫户,公公80多岁了,婆婆不会说话,家里还有四个孩子。老公在外打工,卢小卫在照顾一家的吃喝之外,在张芹的指导下做一些绣品,家里的经济收入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张芹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大!她有一次接到了一个件的订单,说好10天后拿货,光从杭州发来做枕套的布料就需要5天,原本想再用5天也就赶做出来了,张芹就爽快的答应了。没想到,对方三天后提出要在第七天来拿货,这可急坏了张芹。她召集村里的妇女赶做枕芯,用白布做好枕芯,在里面塞满淘洗干净的荞皮缝好备用。再赶着把枕头顶子绣好滚好边,布一到,缝纫机网机同时开工。一个普通的枕头做好得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减省,张芹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做出最好的东西!熬了四个透夜,活总算在第七天赶了出来,以诚信为本的张芹却累得差点晕倒在地!

那这样的一笔订单收入如何呢?张芹说,一对枕头元,就这一笔交易,毛收入多元,给帮工的妇女付过工钱,收入也相当可观呢。

作为一个大字不识的妇女干部,却有着大胸怀。“我们家以前很穷,就住了三间石棉瓦房,去年我家盖起了两层楼,还盖了这个小合院,投资70多万,这里面很多收入都是刺绣得来的,我希望更多的妇女因为刺绣都能富起来。”她还带我看了她家展厅上面的小二层,她说希望能在这里办一个培训班,希望这种手艺能让更多的人掌握。

刺绣应该学起来很难吧?“因为我们西和的女人都会做针线活,教起来很容易。”张芹说。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脚迹整齐,边缘无参差;平是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刺绣的针法就有好多种呢,最常用的就是平针,乱针。绣好一幅作品,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当讲究的,丝线的粗细,针脚的疏密,颜色的搭配,都要动脑筋。

张芹的侄女张闲闲是张芹一手带出来的“刺绣大师”,常常去各地讲课,教别人刺绣。她的女儿张素珍在西和县举办的年刺绣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而且也是西和县的“巧媳妇”。

有些东西会越分越少,有些东西却会越分越多。比如爱好,比如技能。爱乞巧,爱唱戏,爱刺绣,爱生活的张芹也是个非常热心的人。乞巧,她是组织者,唱戏她有求必应,刺绣她是名副其实的带头人。她带出来很多“高徒”都变成了她的合伙人。

她的努力,赢得了一项又一项殊荣。“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乞巧文化传承人”、陇南市“巧媳妇”、“妇女创业之星”、“感动陇南十大新闻人物”、“陇南市优秀党员”、“甘肃省劳动模范”等。在成堆的荣誉面前,她并没有沉迷,而是坦诚的说:“我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的成绩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也是我八字好,生在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遇上了党的好政策。”

不识字但悟性极好的张芹给我看她收藏的好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udancan.com/gsdsyc/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