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八)

地方志

清代自康熙朝始,曾三次纂修或重修《大清一统志》,因而屡次向各地征集方志和赋役等书,于是清乾嘉以前和明代纂修的志书源源汇入宫中,构成了故宫博物院丰厚的志书收藏基础。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增续,现存方志的品种从京师、直隶、盛京,至各省府、州、县,大抵齐备,计有33个省市,以冀、晋、陕、豫、苏、浙、川、粤等省数量较多,其中不乏罕见品种或海内外孤本。   地方史志中,有地理、户籍、农田、赋税、物产、名胜、遗址、风俗、人物、艺文等多方面的资料,为了解和研究各地区各个方面的历史情况提供了珍贵的信息,故一向被视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宝库。

1.《灵台志》

《灵台志》,4卷,清黄居中修,杨淳纂,清顺治十五年(年)刻本。版框20cm×13cm。半页9行,行22字,白口,单鱼尾,双边栏。书前有清顺治十五年戊戍仲春黄居中重修灵台县志序、平凉知府李遇昌灵台县志序、顺治十五年杨淳灵台志后跋及重刊明万历张凤池撰灵台县志序等。4册1函。   灵台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商代为密须古国,秦、汉以后曾置鹑、阴密、三水县,隋、唐置灵台县迄今。   灵台县最早的志书为明代万历年间张凤池修纂的《灵台县志》,已佚。此顺治年纂修本应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版本。以后有民国二十三年(年)本,与清顺治本相隔多年。   本书记事从清顺治九年(年)起至顺治十五年(年)止。分为五纲,以汇命名,每汇均有小序。卷一为方舆汇(内有县境舆一幅),卷二为建置汇,卷三为赋役汇,卷四为职官汇、人物汇。志中多记载该县政令,可以考见民生利弊。凡人物未入乡贤者另立纪绩一目。本书对研究灵台县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书仅北京、上海、台湾等地有收藏,《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

2.《盘山志》(清康熙)

《盘山志》,10卷,补遗4卷,清智朴纂,清康熙三十年(年)刻本。版框18.9cm×13.8cm。半页10行,行20字,四周单边,黑口,双鱼尾。卷前有王泽弘、王士慎、宋犖、高士奇等7人序。4册1函。   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部,距蓟县约15公里。原名四正山,据传因古时田盘先生隐居于此,故又称田盘山,后省去田字,称为盘山。魏、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皇帝至此地巡幸,并大兴土木,劈山建寺,清圣祖和高宗并在此建行宫。   此志为首部《盘山志》,内容分为:名胜、人物、建置、物产、游幸、文部、诗部、杂缀等。书中收入了魏、晋、唐、辽、金、明至清康熙年间的大量资料。   清乾隆时续修《盘山志》是在此志的基础上扩充增补而成。

3.《固安县志》

《固安县志》,8卷,卷首1卷,卷末1卷,清郑善述修,潘昌纂,清康熙五十三年(年)刻本。版框24cm×15.6cm。半页9行,行19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单栏。书前有清郑善述序、徐炯序。4册1函。   固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商时属幽州,战国属燕上谷郡,汉设方城县,属广阳国。至元朝先后改属北义州、涿州、霸州。元中统四年(年)升为固安州。明洪武元年(年)降州为县。年后又经过几次地域和县名的更改,至年恢复现名。   固安县志创修于明嘉靖四十四年(年),系以明崇祯朝秦士奇及清康熙朝陈祝开所撰两志为底本纂修而成,记事起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年),止于清康熙十六年(年)。本书内容丰富,依次为卷首巡幸志,下分记事、诗等4类;卷一封域志,下分星野、疆域等8类;卷二建置志,下分城池、公署等14类;卷三赋役志,下分户口、田赋等6类;卷四官师志,下分知县、县丞等9类;卷五选举志,下分进士、举人等6类;卷六人物志,下分文治、武功、戚畹等11类;卷七艺文旧集,下分赋疏、箴2类;卷八艺文志(新集),下分奏疏、碑文等6类;卷末为拾遗。此外,书中详细记录了郑善述任职期间康熙帝五次出巡途经固安县的时间、地点及当地官员迎送的情景,并附赞颂诗文。此志为固安县较为完备的一部志书,体例合理,资料详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书现存4部。清咸丰、光绪朝和民国年间,本志又曾多次续纂。

4.《夏邑县志》

《夏邑县志》,10卷,首1卷,清尚崇震修,关麟如纂,清康熙三十六年(年)刻本。版框19.4cm×14.5cm。半页9行,行18字,左右单栏,白口,单黑鱼尾。书前有方立桢重修夏邑县志序、牛克长序。全书约8万字,8册1函。   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元明清三代属归德府(州),民国历属豫东道、开封道、第二行政区,现属商丘地区。   夏邑县志始修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年),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2部。嘉靖三十年(年)曾补刻,刻本现存较多。清顺治十五年(年)又重修,但已不存。清康熙朝重修后,民国年间也曾续修。   本书记事起于宋代,止于清康熙朝。各卷内容依次为:总图、沿革、天文、四至、建置、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户口、田赋、徭役、盐税、均田)、职官、人物、科学、传(流寓、附忠烈)、孝义、烈女、隐逸、方技、艺文上(附诗、赋)、艺文下(附序记)。其中,灾难、河防、城池、学校、乡村诸目最为突出。书中还收录了顺治朝旧志文四篇,是研究佚志的珍贵资料。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书现存3部。

5.《巴东县志》

《巴东县志》,四卷。清齐祖望纂修,清康熙二十二年(年)刻本,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版框16.7cm×11.3cm。4册1函。   书前冠宫梦仁序,末钤“瀛洲宫梦仁字定山”等印记。以下依次为修志凡例、目录及舆地图。版心上镌“巴东县志”及类别。   巴东县位于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临建始、四川巫山等,北界神农架林区。县境地处长江三峡中段,南北狭长,重峦叠嶂,地形复杂,据鄂西门户,扼川鄂咽喉,历来为经济、军事要地。西周时为夔子国地,秦、西汉属巫县,南朝宋景平元年(年)置归乡县,北周改名乐乡,隋开皇十八年(年)更名巴东,唐隶山南东道归州,清雍正十三年(年)隶宜昌府,民国二十一年(年)隶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年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县。   清以前,《巴东县志》曾三修:明正德七年(年),知县何山等曾修县志二卷,今不见传本;嘉靖三十年(年),知县许周与训导杨培之重纂《巴东县志》三卷,内分舆地、政教、艺文三志,同年刊行。记事自明成化八年(年)至嘉靖二十年(年),今仍存世,为稀见之本;明万历时,知县李光前又修辑《巴东县志》四卷,前一、二卷已佚,今仅存人事、艺文两志两卷。入清以后,《巴东县志》又两修:清康熙十八年(年),齐祖望莅任湖广巴东知县后搜寻旧乘前闻,独立补修,至二十二年(年)书成;同治年间,专门设局修纂,又有所增益,传本较多。   此书共九志,志下再分细目。卷一:《舆地志》分沿革、分野、山川(附形胜)、图经4类;《建置志》分官署、学宫、坛庙、仓库(附养济院供田)、铺递、坊表、津梁、古迹、亭榭、寺观10类。卷二:《经制志》分祀典、官制、户口、田地、赋役、潗稞、兵防、邮政8类;《风土志》分土风、民俗、方言、物产4类。卷三:《职官制》分题名、宦绩2类;《选举志》分甲科、乡科、荐举、贡监、恩历、援纳、武贡7类;《人物志》分献征、孝子、节妇、神仙(附高僧)4类;《事变志》分寇乱、灾祲、瑞应、纪异4类。卷四为《艺文志》,上分诰、敕、记、说、赞、铭、详、咨、略9类。下分诗、志余2类,近8万字。除沿袭旧志外,新增分野、图经、官制等17类。其中,山川、形胜附以图经;学校无志,仅以“学宫”附建置志;《艺文志》以诗居多,末附志余实系遗文。书中记事大部分自明成化八年(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年)。   是志以土粉连纸印制,因书版经多次刷印,致多数行格、字迹洇渝漫漶。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除此本外,另有湖南师范学院、台湾藏本,天津图书馆仅存残本(卷一)。作为稀见之本,其文献价值更令人   书前有康熙六年(年)任在陛《重修志书弁言》,李柱明《重修县志序》,以及雍正六年(年)九月项景倩补修序。   平谷县位于北京东北的燕山南麓,县城距北京市70公里。平谷县在唐虞时属幽州,夏商时属冀州。有史以来,平谷县共进行过20余次县名的更改和地域划分,至年10月,平谷县划归北京市。   平谷县修志始于明代。入清之后,清廷多次下诏修志,知县任在陛、邑教谕李柱明鉴于前代县志残缺不全,纂成《平谷县志》3卷,刊行于康熙六年(年)。雍正六年,项景倩在“康熙志”基础上作了增补;乾隆四十二年(年),朱克阅再作增补;民国年间,又曾多次续修。   雍正《平谷县志》各卷内容如下:卷一为地理志(内有山川地理图、城乡屯社图、县治公署图、景致图)和田赋志;卷二为秩官志、选举志和人物志;卷三为艺文志。在“秩官志”、“选举志”和“人物志”中,增补了康熙六年至雍正年60余年间平谷县的官宦人物。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本仅存2部。

7.《盘山志》(清乾隆)

《盘山志》,16卷,卷首5卷,清蒋溥纂修,清乾隆二十年(年)武英殿刻本。版框19.3cm×13.9cm。半页9行,行21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卷前有乾隆二十年御制序、蒋溥等人的书表、目录、凡例。10册2函。石青绢书面,米色绢签、包角,米色丝线,宋锦函套。叶内有双层衬纸。   清乾隆十九年(年),蒋溥等人在康熙年间所修《盘山志》的基础上续修本志,增补了一些内容,卷帙由10卷增加到16卷。记事自古至清乾隆修此志之时,汉以后各代记述较详。在编排体例、卷次安排上也与前不尽相同。首卷分为巡典、天章;正文分为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等。增刊了40幅图,如:盘山全图、行宫全图、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半天楼、池上居、农乐轩以及古中盘、上方寺、少林寺、云净寺、莲花峰等,绘刻精致。

8.《大足县志》

《大足县志》,11卷,首1卷,清李德纂修,清乾隆十五年(年)刻本。版框20.5cm×13.3cm。半页9行,行19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李德大足县志序、大足县儒学训导张万策序,另有凡例及姓名。全书约10万字,4册1函。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唐乾元元年(年)建县,始隶昌州。明属重庆府。清初归荣昌县,雍正八年(年)复县。   大足县修志始于清康熙二十年(年),在《荣昌县志》中略有提及。乾隆十五年(年)李德莅任后才编订刊刻完成《大足县志》。之后,嘉庆、道光、光绪各朝不断加以增订或校刊。   此志内容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典礼志、秩宫志、选举志、人物志、风俗志、艺文志。记事起于宋,止于清乾隆。该志记载了大足石刻及其它山川古迹,其中以县北的北山、东面的宝顶山及唐宋石刻佛像、东南面的牛门山等记载最为详尽。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书现仅存一部。

9.《奉节县志》

《奉节县志》,4卷,清郑王选修,王良弼、杨崇纂,清乾隆十年(年)木活字印本。版框21.6cm×15cm。半页6行,行18字,四周双边,单鱼尾。书前有乾隆十年(年)郑王选奉节县志序、王良弼奉节县志序、杨崇奉节县志序及修志者姓名。全书约8万字,4册1函。   奉节县位于四川省万里地区东部边缘。春秋为鱼邑,战国属巴,秦置鱼腹县,西汉设江关都尉,东汉升为固陵郡,三国改为巴东郡,南北朝改为巴州,正光四年(年)改为信州,唐代改为夔州,贞观二十三年(年)更名奉节,北宋置夔州路,明代降路为府,清代复为奉节县至今。   本书之前仅有夔州府志而无奉节县志。杨崇曾访得《夔州府志》一帙,因嫌其所记奉节内容简略,便有心重辑。郑王选到任后,亦有志于此,便与杨崇、王良弼等共同修志,于乾隆十年(年)完成。   该志内容依次为:星野、地舆图、沿革、山川、疆域、古迹、形胜、风俗、名景、公署、学样、坊表、城池、驿递、铺舍、楼阁、关梁、惠政、武备;田赋、物产、坛壝、祠庙、寺观、茔墓、官师、循良、科贡、辟荐;名贤、孝义、隐逸、侨寓、武备、贞节、貤封;碑文、艺文、赋类、诗类。记事起于汉,止于清乾隆年。本志以山川古迹、人物艺文等门类记载较详,收载长江三峡等名胜古迹较多。艺文志中有明以前著名文人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所撰诗文,亦有清初名人的诗文。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本志现存2部。此外,有清光绪十九年(年)刊印之刻本。

10.《平山县新编乡土志》

《平山县新编乡土志》,不分卷,附舆图一幅,清方汝霖编,田荫隆纂,清光绪末年抄本。版框28cm×17cm。蓝绫包角,半页9行,行25字,无边栏,工笔楷书字体。舆图50.2cm×70.4cm,叠九折,外敷裹红纸,纸面小楷手书“平山县舆图”。此图为木刻套印,标注详明,绘制精巧。本书1册,与《平山县志》合函。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西汉初置蒲吾县,隋置房山县,唐代改称平山,清代属直隶正定府,后平山县沿用至今。   据明嘉靖《平山县续录志》记载,平山县“则前此当修志,修于何时无考”。清康熙、咸丰、光绪等朝又多次续修。乡土志的纂修是以光绪末年学部颁行的《乡土志例目》为程式,为给中小学堂提供乡土志教材而编。志记清光绪二十七年(年)前后之事。民国年间续编的《平山县志料集》基本沿袭了乡土志的模式。   清光绪《平山县新编乡土志》正文仅1册,甚简要。内容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户口、宗教、氏族、实业、地理、物产、商务等类,类名不统一,各类目记事亦有详略。记事文字多者数页,略者仅20余字。该志体例与旧志不同,增补了宗教、实业、商务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述了庚子年帝国主义侵略军入侵所造成的骇人听闻的惨状。有关资料称此志“通览全书似未完成之稿本”。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本为孤本。

全球民间艺术收藏网络展销会,是民间收藏家、艺术家、工艺师及社会各界的福音,是“永不落幕的展会”。足不出户,无车马劳顿,为各方提供免费的网络展销平台,免费专家鉴定,每月4次展销,无前期展销费用,弹指间便可展示艺术风采、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欣赏艺术佳品,淘到心头好!网络展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udancan.com/gsdsxz/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