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这群医生太赞了
治愈白癜风的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375991.html 10月23日,从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传来好消息: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曹锋生,荣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称号。 疫情期间,曹锋生带领该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共收治危重症病人80余名,稳稳筑起了一道抗击新冠疫情的“生命防线”。 科室部分人员合影 事实上,这场抗疫战只是急诊-重症医学科经历的一场战斗。科室成立10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据统计,科室每年的急诊量高达14万人次,ICU年出院患者达余人次。 十年磨一剑 筑牢危急重症“生命防线” 今年10月 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全面升级 南院区中心ICU进一步“扩容” 连日来 楚天快报记者直击 这条最美的“生命防线” 十年磨剑 打造医学界“金字招牌” 10月23日上午9时,记者经过层层隔离门,走进医院中心ICU办公区。 “心跳,快了……”一扇隔离门,里面就是病床。记者透过玻璃窗,看到了一场场正在进行的抢救战。 “不好意思,刚刚在抢救病人,让你久等了。”上午10时37分,科室主任曹锋生从病房走出。此时,距离约定的采访时间,已经过去了1个多小时。 曹锋生告诉记者,谈起急诊-重症医学科的成立,得从10年前说起。 年,为给急危重症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护理环境,医院在原有7个专科ICU的基础上,又斥资万成立了中心ICU。中心ICU开放病床17张,是当时鄂西北规模较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大的ICU,医院的一张名片,也成为襄阳急危重症医学界的一张“王牌”。 至此,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也由此诞生。 医护人员一丝不苟地工作 曹锋生介绍,急诊-重医院“一院三区”格局,对三院区的ICU实行统一、同质化管理。目前,随着南院区中心ICU再度增加10张病床,三个院区ICU共开放病床达52张。 值得一提的是,科室将急诊与重症结合,为重症患者打造了一条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令人称叹的是,无论是急诊科还是重症医学科,均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勇攀医学高峰,提升技术水平、服务水平。10年来,急诊-重症医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成为汉江流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高危孕产妇中心、创伤中心及中毒等五大中心的危重患者集中救治中心,还成为国家化学中毒救治(湖北)基地襄阳市基地、国家级“心肺复苏学医教研基地”和“腹部心肺复苏应用学转化基地”。 “三个院区实行同质化管理,派驻了各个级别的医生,同时,科室也在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曹锋生介绍,科室正在引进第三台ECMO(体外人工心肺机),同时,也不断引入重症超声、急诊超声、床边超声、床边血液净化治疗等新业务与新技术。 据介绍,为了及时做好救治准备工作,科室推出了“预约制”服务,即提前与各科室、各医院做好对接工作,提前了解急重症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好接收准备。 目前,科室下辖南院区急诊科、南院区重症医学科、北院区急诊科、东津院区急诊ICU科4个医疗单元。拥有分诊、抢救室、清创室、留观病床、急诊手术室、输液室、EICU、中心ICU及7辆危重症院级专业救护车。 据统计,急诊-重症医学科每年的急诊量达14万人次,ICU年出院患者达人次。并且,转运的急危重患者中,有六成以上转入了该科室。 “为了提升整个襄阳救治危重患者的能力,我们成立了襄阳急危重症联盟。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急救知识,我们开展了急救先锋系列活动,进警营、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曹锋生说,一个人、一个科室、医院的精力有限,而通过传递知识、传递健康的方式,可以造福更多患者。 抗击疫情 筑牢钢铁防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筑牢了一条钢铁防线。 疫情发生后,医院东津院区ICU成了与病毒决战的主战场。为充实东津院区抗疫力量,1月21日,曹锋生在科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udancan.com/gsdsyc/6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化验单解读教程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以及快速
- 下一篇文章: 医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分享